高端化工产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板块。 8月12日,德州市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三场,聚焦高端化工产业链。
见面会上,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高景宏,恒源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有德,联化科技(德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南从德分别分享了,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华鲁恒升所在化工行业是传统产业,经科技赋能后同样能孕育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喜新不厌旧”的辩证思维——既要拥抱新技术,也要深挖传统产业升级潜力。
多年来,华鲁恒升m6米乐官网 米乐M6平台入口坚持精强主业、相关多元,不断优化发展结构,将主业做强做优,将产品做精做细。最近5年研发投入超过50亿元、项目投资260亿元,实施了一系列转型升级、延链扩群项目,巩固了洁净煤气化、合成气深加工、羰基合成等产业平台,丰富了有机胺、多元醇、聚酰胺、碳酸酯等产业链条,实现了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融合发展,形成“一体多线、融链成群”的协同联产体系。
目前,华鲁恒升有四个产品板块,精准定位,分别聚焦“专精特新”协同发展。化肥板块固本厚势,逐步做“专”,就是专注于农业用肥,稳量提质,巩固优势,协同营销,擦亮尿素品牌。基础化学品精耕细作,逐步做“精”,就是立足实际发展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打造出DMF、醋酸等多个有较强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化工新材料延链扩群,逐步做“特”,就是着眼市场需求开发出酰胺、尼龙类功能材料,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新能源材料联产渗透,逐步做“新”,就是瞄准新兴领域配套开发锂电化学品,拓展了高端应用领域。
这期间,卡点入位介入尼龙新材料、锂电化学品等产品领域,从新型煤化工和基础化工原料逐步转入新能源、高端化工材料“两新”赛道。 通过实施高端溶剂项目,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产能跃居国内首位,巩固了在锂电池上游细分行业的领军地位。 通过连续放大二元酸产能,增强了在锂电池领域的“一站式”供应能力。 通过实施酰胺原料优化升级项目,整合碳六产业链,降低了综合能耗,提升了尼龙新材料产品群附加值。 2024年,新能源新材料营收占比达到50%。
面对煤化工高耗能痛点,华鲁恒升以技术攻坚、优化创新重塑生产基因。 2000年以前的老旧工艺装备已全部淘汰,目前正在准备实施气化平台优化升级项目,对2004和2010年投用的9台单喷嘴气化炉迭代升级。 此外,公司每年都立项实施几十项在线优化创新和节能改造项目,通过重点技改和在线优化系统,每年降本增效超过3亿元,最近5年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42%,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16万吨。 公司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醋酸3个产品连续12年获评全国能效领跑者。 2024年,公司新获专利授权31项,其中三分之一聚焦绿色节能与提质增效技术。
为顺应全球低碳趋势及国内“双碳”战略,践行国际客户绿电应用溯源理念,恒源碳材料率先响应绿色发展号召,在节能m6米乐官网 米乐M6平台入口减排与绿电应用领域走在时代的前列,以实际行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通过实验研发、技术创新等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研发攻坚。 借助高端碳材料研究院平台,与国内知名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产学研战略合作,围绕针状焦原料拓展、硅碳复合锂电负极材料、改质沥青、第三代半导体、特种石墨等前沿领域展开联合攻关,累计申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创新技改。 公司将创新技改和工艺优化纳入企业发展规划。 一是通过对生产装置余压余热系统充分优化,年节约蒸汽43.8万吨,年节约成本约1.05亿元,按标准煤转换系数计算减少碳排放约4万吨;二是通过对超临界萃取装置技术改造与优化,改变换热方式,装置加工成本从每吨500元降至200元,年节约成本1亿元以上;三是通过产业研发在全球同行业首创“戊烷脱沥青”技术的应用,沥青收率从25%降至10%以下,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和效益,降低了成本能耗,原料的选择更宽泛,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绿电应用。 引入装机总容量6兆瓦的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安装在厂房、办公楼、停车位等顶部区域,总覆盖面积达5万平方米,年发电量约800万千瓦时,年节约电费210余万元,减少碳排放约5474吨,在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作为危化行业一员,联化科技以绿色发展,共创未来为核心理念,将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入战略,现分享几点关键实践:
一是管理体系,用透明赢得信任。 这些年,搭建了完整的可持续管理架构,让“双碳”工作真正落地。 比如连续四年通过国际平台CDP披露环保数据,并保持B级评级;持续提升社会责任评级、M2030制造业数字平台等国内外ESG表现,去年公司通过国际SBTi组织的科学碳目标验证。
二是摸清家底,开展碳盘查与绿色行动。 “减碳”首先要清楚碳从哪来。 去年,公司引入ISO14064国际标准开展碳足迹核查,锁定排放源和减排重点。 主要关注两个事项:
1.绿色能源替代。公司从去年开始每月购买绿电超40万度,每年“减碳”约4000多吨,今年已启动生物质锅炉替代50吨/小时的燃气锅炉项目合作,年净减碳量约2.76万吨(相当于植树155万棵),未来将加大推广绿电、绿能应用。
2.技术攻坚。每年将减排指标落实到生产、采购、物流等部门,通过工艺优化、低碳供应链、绿色物流闭环推进目标落地。去年通过技术攻坚公司落地了50多项技改项目。比如通过焚烧设施改造、高能耗风机替换、提升溶剂回收率等,“减碳”0.5万吨。
三是工艺革命,从源头减碳。对化工企业而言,工艺升级才是治本之策。大力投入过程强化技术:用微反应器、连续流技术替代传统间歇式生产,效率更高、污染更少。比如在MOAT项目重氮反应中应用连续流技术后,能耗降低20%,溶剂节省30%,碳排强度直降五分之一!这类技术正在更多产线推广。
四是数字赋能,让碳看得见。搭建了全生命周期碳管理平台,用数字化管住每个环节:在生产端,几千个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能耗,动态优化调度,构建全链路碳数据,识别高碳排设备(如空压机、制冷机组),去年减少无效能耗10%。
韧性源于持续行动,绿色转型没有终点。未来,将继续深耕工艺源头减碳、能源结构绿化、数字精细管理三大方向。每一步或许微小,但坚信:当环保融入企业基因,低碳不仅是责任,更是竞争力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