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传染病疫情总体平稳、智慧疾控创新突破、免疫屏障持续巩固、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从体系重塑到能力跃升,从重点防控到综合治理,一条条智慧防线在江淮大地上加速构筑,一项项惠民举措正融入百姓健康日常。
疾控体系是守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阵地,安徽省委、省政府将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纳入重大改革任务。去年12月安徽出台《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今年初提出“1385”发展目标——到2027年,省疾控中心核心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建成三个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市县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达到85%。
机构改革是疾控体系重塑的重要一环。2024年年底,安徽省省市县疾控局长全部到位、疾控和监督机构整合完成,全省疾控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高效履职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均完成公共卫生职能科室设置,积极落实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
如何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主体责任,提升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能力水平?合肥先行先试,推动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试点工作,不仅打造了疾控监督员培训基地,还创新“分类派驻模式”,按医疗机构类型实行“一对一”“多对多”派驻,依托智慧预警系统实现精准监督,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450个。目前,全省试点已覆盖66个县区2848家医疗机构,并在其中11个县区延伸至2263个村,全省共有841名监督员驻守一线。
改革的触角逐步延伸,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马鞍山市在全国率先构建“1+6+N”市县乡三级卫生应急体系——一个市级指挥处置中心实现指挥调度、疫情会商、专业培训等“九位一体”功能;六个县区联动支撑;N个乡镇(街道)卫生应急工作站打通了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最后一公里”。这种“实体化、平台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建设路径,让风险感知更敏锐、处置更高效。
“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安徽省疾控体系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志荣介绍,下一步,安徽省将进一步强化疾控机构核心职能和医疗机构疾控职能,在做强省疾控中心的同时,提升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传染病区疫情防治和应急能力。
在省级层面,安徽省统筹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安徽已完成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33个系统主体功能开发,致力于打造“传染病监测预警一张图”。目前,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前置软件安装率达97.58%,正式应用率达88.65%,预计年底前将实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前置软件部署应用率达100%的目标,为智慧化监测预警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在此基础上,安徽不断完善涵盖法定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发突发传染病、临床症候群、病原微生物、病媒及宿主动物、外环境、舆情和社会感知等内容的多渠道智慧化监测网络。全省已建成覆盖2587家医疗机构的突发急性传染病报告网络,开展17种法定传染病监测,设121个监测点。值得一提的是,合肥、阜阳市创新应用病媒生物防制监测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了多维风险监测系统。同时,通过拓展“智医助理”功能,构建了基层医疗机构发热伴呼吸道症候群等六类症候群监测预警机制,覆盖超1.8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化预警提供了有力支撑。合肥市在全国首批建成“传染病防控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系统”,该系统涵盖40种法定传染病、15类其他重点传染病、6类症候群及13个重点临床症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系统能够完成趋势研判,实现传染病症状、症候群等风险因素的早期识别,显著提高了监测预警的灵敏度和“苗头”事件的早期发现能力。
随着监测预警能力的提升,应急处置体系也得到全面加强。安徽健全完善监测预警工作机制,构建了省市县三级风险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年度、月度、周会商评估和专题评估。与此同时,与省应急管理厅、合肥海关等分别建立输入传染病疫情和自然灾害风险点联合评估机制,并开展长三角季度联合风险评估。目前,全省已制定各级应急预案568部,基本形成省市县三级预案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更是为疾控工作注入了新动能。人工智能七大疾控场景应用实现突破,肺结核AI筛查效率提升80%,流调报告生成时效压缩至10分钟,血防监测准确率达91.7%,疫情处置初次报告等响应速度提升至1小时内……在AI赋能下,“数据驱动、智能决策、全域协同”的新型公卫治理体系已然形成。
目前,我国疾控现代化建设正在快速发展,但部分基层机构仍依赖传统上报系统,AI、大数据等技术在预警预测中的落地效果受限,导致多地基层疾控数据采集存在漏报、误报现象,影响疫情监测的可靠性。信息化建设是疾控体系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支撑,争上游科技立足疾控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创新提出“智慧疾控”解决方案,依托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为疾控部门打造一个标准统一、高效智能、各业务系统数据实时互联互通的高度数字化智慧中台,并重点搭建智慧监测、智慧预警、智慧执法及智慧应急等应用系统。智慧监测系统将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源头数据统一采集、自动采集,和国家、省、市、县四级疫情监测信息同步实时共享和动态更新,实现传染病监测全病程信息闭环管理;智慧预警系统为传染病防控提供在线实时监测监控、态势感知,形成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预警研判模式,实现监测预警全链条、全过程闭环管理;智慧执法系统以“现场”+“非现场”的执法模式实现全程监管、监测数据精准分析、违规行为高效处置,有效创新监管方式,丰富执法手段;智慧应急系统依托GIS地图服务进行定制开发,事发地点定位、事件信息和资源展示等功能,以便对突发事件的米乐M6 m6米乐应急处置。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市疾控局局长陆明强调,医疗美容不是“普通消费”,而是“医疗行为”,其本质是运用医疗技术为群众提供健康与美学服务,核心是安全,底线是法治。各医疗机构要以“敬畏之心”守牢法治底线,以“钻研之心”提升专业能力,以“担当之心”引领行业新风,竭力实现规范行业发展,守护群众健康的共同目标。
我国医美行业已进入全面严监管阶段,2025年相关政策密集出台,监管力度持续升级,持续整治既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迫切需求,也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借助信息技术力量,争上游科技的医疗美容在线监管解决方案应运而生,为医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针对医美医师资质问题,争上游医疗美容机构手术在线监测系统直击“医美医师资质纠纷证据固定难”等执法难点,通过远程监控、数据比对、风险推送等方式,识别非(主诊)医师资格的人进行医美手术“操刀”的事件,主动识别并推送一线风险线索至监管方,成为医美行业的监管“电子眼”。针对医疗美容机构依法执业问题,争上游医疗美容机构执业自查系统通过信息集成,实现医疗美容机构自查自报的信息化管理,智能生成监管部门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数据,打造压实医美机构主体责任高效率监管模式。针对非法行医执法现场取证困难,监督人员不足的问题,执法人员可以通过视频在线监控系统开展非现场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实时监管、证据留存。随着医美行业的不断发展,争上游科技将引入更多前沿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监管效能。同时,公司将加强与监管部门、医美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的合作,共同构建医美行业的良好生态,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医美服务。
近日,普陀区卫生健康监督部门在游泳池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中发现某游泳会所的水质监测值出现异常提示,随即卫生监督员对该游泳会所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该场所游泳池池水进行采样检测。检测报告显示:游泳池尿素深水区检测值为16.6mg/L、尿素浅水区检测值为16.6mg/L,检测结果均不符合GB 37488-2019《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中的卫生要求。
经调查,该游泳会所未按照规定采取相关措施,造成游泳场所池尿素指标不符合GB 37488-2019《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中关于游泳池水尿素应≦3.5 mg/L的卫生标准。游泳场所经营者的行为违反了《上海市传染病防治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依据《上海市传染病防治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要求该单位立即停止泳池开放,放空池水,更换米乐M6 m6米乐新水,检测合格后方可开始营业,并对其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近年来,普陀区卫生健康监督部门不断加强对游泳池卫生的信息化监管水平。2020年起完善游泳场所水质信息化工作要求及流程,通过微信小程序将水质检测数据予以填报,市民可以及时了解各场馆水质状态;2021年起尝试在辖区内个别场馆试点“智慧游泳池”;2023年起进一步扩大试点积极推动辖区内游泳场馆水质在线监测工作,水质在线检测设备的推广应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为场馆节省了人力成本;2025年更是将水质在线监测进一步深化,辖区内60%以上常年开放的游泳场所均按照该设备,同时所有数据纳入全市统一信息平台。
泳池水质监测是保障游泳者健康与安全的核心环节,水质问题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近些年,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泳池水质监管正从传统人工抽检向智能化、实时化监管模式转变,在提升监管效能、保障公众健康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争上游泳池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对泳池水质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一旦出现余氯或者二氧化氯超标,系统将自动预警,最大程度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同时游泳池的卫生等级、自我管理情况和泳池水余氯、浊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重要水质指标监测情况都会反映在监管平台上,方便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和公示,让市民游得放心、游得安全。通过水质在线监测,游泳场所可实现从被动应付检查到主动健康保障的转变,真正践行“预防优于处罚”的公共卫生理念。当前,在线监测系统已从单一功能发展为集成预警、调控、公众服务的综合平台,成为公共卫生数字化的重要实践。